2018-06-02
作为一名方法论爱好者,《暗时间》是很有名的。
多年前第一次看时,惊为天人。怕错过每一个字,看到书里作者引用的其他书就像窥见了无意中说漏嘴的秘密。慢慢的,陷入细节的马赛克,马赛克们被时间冲刷到脑海的各个角落,积了灰,难以相聚,无法拼出原来的画面了。
最近再次打开,避开了细节,直接翻看了感兴趣的主题,一会儿就翻完了。
以前觉得阅读速度快的人一定是一目十行的。人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总是很确定已知的。那时不知道除了一目十行,问题导向的检阅或者节选的抽样阅读都可以加快速度的。除了方法,沉淀在时间里的过往阅读,看似雁过无痕,实则默默的提高了阅读的基线,过去需要时间消化的内容,成了今天的常识。
再回首,暗时间里仍然流光浮动。 在“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中,谈到半途而废,原因往往是“兴趣与专注”的这对组合出了问题。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既有兴趣又能专注,回报就是心流的体检。没有兴趣的专注,是消耗意志力的,关涉体力与精力,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各不相同。
而很多开始时兴趣盎然,为什么有始无终呢?常常是因为对进程预估不足,低头狂奔,突然气喘吁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方路标不明,距离未知。掐指一算,不如归去。放弃常在前路不明时。不如把长长的路划分成一段一段的小旅程。每一段小旅程的尽头,都是一个新技能。自己控制进度条,一路升级打怪,每一个新技能就是一个奖赏。看的见的一寸进,有一寸的欢喜。一寸欢喜照亮前方下一段旅程。
在“知识结构里”作者把知识分为essential和non-essential的。Non-essential的知识可以用时再查,而essential的知识是经典的,牢固的,解释力强大的底层知识,是需要花时间和大力气去构建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值得同等对待。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海虽无涯,不同海域景色不同,弱水三千当取更美一瓢。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中,虽然作者里面提了好几条,但最简洁的还是用经济学视角回答—稀缺性,供求关系决定价值。简洁的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至少是美的。
暗时间—在别人看不到的时间里,你会做些什么? 在暗时间里,每个人的手表一样的快,每个人的生命长度该以手表计算还是以思维与经历的时间计算?
Reference: 《暗时间》刘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