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生产的系统的搭建

2019-01-12

人们学习、读书、生活、记录,行走世间,除了吸收信息,消费、体验这个世界,也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产出信息。而一代代的信息产出,蕴含出人类的智识,积累起人类的文化。你是想成为文化的消费者、保管员,还是智识的产出者呢?

智识生产,可以视为这样一种情况:人们的智识活动面向的是某种新颖信息的生产。此时,所谓的信息便可以包罗万象,泛指一切。诸如智慧、思考、考虑、报道、叙述等等,可以非常广义的对其加以解释。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智识生产,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信息。 –梅棹忠夫

智识生产出新的信息。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我们日常的记录,如摘录、思想片段、灵感、发现等则是生产文章的桥梁。记录是智识的助产士。你的智识不应该仅是前人思想的总结,书籍本身已经是前人思想最好的总结了,更不是他人思想的复制。你的智识应该是新的信息、生发的观点和独特的发现,而你输出的文章则是你思想的外化,智识的载体。

为了生产新的信息,我们需要”记录“这位助产士。记录中存下的是时间的印记,是日常的发现,是思想变化的线稿。

好的记录必要的功能只需要记录和翻阅。能随时记录下灵感闪现,能被你反复翻阅,激发你的灵感,能储存写作的素材。

市面上有各种笔记术方法论,如最佳笔记本的格式尺寸,索引的制作,收纳的窍门等等,此皆为术,与其深陷于如何记录的各种术法,不如从记录是否有利于记和阅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记录体系。

无论是自由的卡片,还是系统的笔记,是电子化还是手写件,只要能够扫清记录和阅读的障碍,畅通思绪的河道,那就是好的。

有了助产士,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智识系统的生产链。智识系统的生产链看,客户分为如下的如下阶段:

  1. 主题和想法收集器

  2. 素材和想法记录器

  3. 文章写作迭代工具

  4. 文章发布平台

在生产链的每个阶段,我们常会纠结于用什么工具,用什么形式。马奇在谈学习时说到,学习往往同时发生在三个层次,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在谈智识输出时也同时包含三个层次,输出的目的和意义,写什么, 怎么写。写作输出的拖延症常常是写着写着,突然思考质疑起写的意义,或者突然纠结于所用的工具。

比如在记录时,你会纠结于是纸质记录好还是电脑记录好,用哪个app好, 是卡片好,还是笔记本好等等,这些不同层次间的纠结起来就成了拖延症。你所需要是事先设定一个简洁、阻力最小的记录系统,然后开始记录就好。请记住,系统没有标准答案,自造新的轮子或者盲目使用他人工具不如高效整合使用已有的趁手的工具。

以上4个阶段串联起来,我们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识生产系统。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智识生产系统的例子来抛砖迎玉:

采用简单的手机备忘或者wishlist等都可以收集日常的想法和发现。过一段时间对这些想法做一次集中筛选排序,形成想输出的主题清单。

确定当前主题后,开始进入素材,想法收集阶段,检阅过往记录,收集新的素材,生成新的记录。可以采用卡片的形式记录,包含素材资料的来源,便于以后引用。

使用大纲类或者脑图等可视化的工具如幕布等列大纲或者脑图,每个大纲下面分若干的卡片写作。 或者甚至无需计划,打开一个你趁手的写作app,开始写就好了。文字组块间可以随意调整重组,先写后改,快写慢改,降低写作障碍,助力智识的产出。

文章完成需要有发布的场所,如博客,公众号等。在固定的场所发布后,可以达到交流测试的目的,收到反馈也更是有利于自身思想的迭代。

最后可以为自己的智识系统加上一个Readme的使用手册说明,系统建设就大功告成。

愿我们都成为创造者。

点击查看评论

所有文章